山中废弃兵工厂,改造成特色酒店
项目名称:809兵工厂酒店
建筑、室内设计、景观概念设计:三文建筑
主创建筑师:何崴、陈龙

809兵工厂遗址改造 | 变身时尚酒店
「背景和原貌:废弃多时,但潜力巨大」
809工厂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郊的下牢溪中,距离市区约30分钟车程,曾经是老三线兵工厂,1990年代逐渐停产并废弃。项目用地面积约3公顷,建筑面积约1.3万平米,新功能为度假酒店和亲子活动中心。项目旨在通过对这个废弃工厂的改造和再利用,在保护和展现建筑原始面貌的同时,形成新的使用功能,使废弃工业设施复活,进入当代生活。

809厂区鸟瞰,摄影:宋金戈
809厂位于一个峡谷中,喀斯特地貌,场地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名为下牢溪,环境优美、舒适,是宜昌市民夏季避暑的首选地之一。峡谷中有溪流,常年有水,且水质优良,适合游泳和休闲。改造前,该区域已经有大量的农家乐和小型度假游乐场。809厂位于下牢溪中段,与溪流关系紧密,具备很好的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
1:场地原貌
2:宿舍原貌
3:西餐厅原貌
2:宿舍原貌
3:西餐厅原貌

809厂曾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兵工厂,以生产防毒面具为主。改造前,工厂已经停产多时,期间也曾出租给民营企业。厂房中的机械已经全部被移除,整个厂区只留下建筑本体。调研中,建筑师发现现存建筑主要分为三类:空间跨度大的厂房,中等尺度的设备用房,如锅炉房等,及空间尺度小的宿舍和办公建筑。
原建筑建设时期跨域1950-70年代,主要为砖混预制楼板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包括毛石砌筑,砖墙,预制混凝土楼板,大多数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建筑法规,需要进行结构加固和再处理。
但另一方面,正是这些不同时期的建造痕迹产生了极大的文化价值,反映了那个时期老三线工厂的历史记忆和建筑文化价值。设计需要保留原有建筑的大部分外立面,同时又要满足新的使用和法规要求,这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鸟瞰,摄影:曹金军
「设计原则和思路」
设计希望通过对老三线工厂遗址的改造,赋予空间新的生命,使之从废弃状态重新复活。在新的功能业态,及新空间的双重作用下,业主和建筑师希望重构一个新809厂。改造后,它将成为宜昌人短期度假的首选,并为城市提供一处具有品味和调性的精致生活场所。

设计从场地规划开始,将建筑、室内、景观、照明一体化考虑,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建筑的工业特征和历史信息,并进行改造再利用。设计首先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通过结构加固等措施,保留建筑外观原貌。
之后,选择性的利用原建筑空间植入新功能,如原宿舍改为酒店客房,原锅炉房改为礼堂,原办公楼和设备用房改为餐厅、接待中心等。在此基础上,在场地重要节点位置设置新公共建筑,形成空间和视觉上的锚点,如酒店大堂,区域入口处的书吧,崖顶的茶吧等。新建筑与老建筑在形式和材料上刻意进行了区分,形成戏剧性的对话关系,也清晰的标明了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特点和建筑语言。


客房保留了原始的红砖立面,摄影:赵奕龙
「客房:梳理交通,重组空间」
客房由原工厂的员工宿舍改造而成。原宿舍共4栋,呈南北向平行排布,它们的建设年代并不完全一致,这给改造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在结构上四栋建筑并不一样,墙体有二四砖墙、空头砖墙、碎石填充墙几种,楼板则是预制槽板;此外,房间的空间布局也多达十几种。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物理空间的基础上,满足酒店客房的使用需要,满足现行规范,满足安全等要求是此部分设计工作的难度和痛点。
对于东侧靠近山坡的两栋宿舍,设计首先保留了原有的交通组织方式,即:位于建筑中部的垂直交通和建筑西侧的外走廊;之后,在两栋建筑的连接部分,拆除部分宿舍房间,新增垂直楼梯和电梯,及公共空间。
南侧的宿舍楼被改造为青年旅社,北侧的宿舍楼则改造为标间。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基于客房数的考虑,另一方面也由于此两栋建筑并不具备开阔的视野,因此定位为平价房间。


客房室内首先进行了结构加固,并增设洗手间,满足酒店的安全和基本功能需求。为了体现老三线工厂的历史信息,部分房间的屋顶保留了原始的槽板,墙面也在特定位置暴露部分原始墙面。因为酒店的总体定位不属于奢华型酒店,在装修和家具选择上较为朴素,并有意选择了工业风格的产品,与整个区域的主题呼应。

青年旅社外观,摄影:赵奕龙

「大堂:利用体块穿插,营造区域标志」
酒店大堂是新建,它位于四栋客房建筑与西餐厅中间,起到了公共区域和私密区域阻隔和转换的作用。建筑分为两层,由四个建筑体块互相穿插构成。
首层为酒店大堂,包含前台,休息等待区等功能,通过橙色的酒廊,大堂空间与西餐厅的三层相连。二层则是环形展厅,可以举办活动和展览。从一层到二层除了可以走室内楼梯,也可以使用室外的大阶梯

大堂外观,摄影:赵奕龙
在建筑师看来,新建大堂应该成为新809的地标。它需要被从远处清晰的捕捉到,并吸引客人进入新809区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筑被刻意设计的具有视觉张力:超尺度的几何体块相互穿插,不同材料和强烈颜色的对撞,形成了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视觉与感官体验。

斜向楼梯体块如同堆积木一般穿过圆环
一层大堂不规则的形式既与场地地形有关,又避让了空间中原有的树木。二层的环形展厅采用全玻璃幕墙,它“飞架”在一层之上,为使用者提供了360度的观景面。弯折的酒廊,南侧插入西餐厅建筑体块中,北侧挑出于混凝土陡坎之上,形成强烈动势,其标高与西餐厅三楼的早餐厅一致,起到了连接大堂及早餐厅的交通功能。‘

从中餐厅入口位置看大堂和展厅
酒廊外皮由橙色的金属网覆盖,室内也同样被橙色覆盖,强调了建筑体块的同时也颠覆着使用者的感官。斜向的室外大楼梯被深褐色的金属表皮包裹,成为一个斜插向天空的方筒,表皮上的圆孔让内部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营造了一种“不真实”感。这一切都与原809厂的老三线风格不一样,新老建筑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冲,但正是因为这种对冲,让旧者更旧,新者更新。

为了实现大堂建筑特殊的形态,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筑整体采用钢结构,为了得到一个尽量通透的环形展廊,并保证一层建筑室内的舒适性,环形展厅的由三组巨型钢柱支撑,它们呈120度排布,分别隐藏在大堂的服务型空间和酒廊空间内,从室外无法察觉。环形展厅由9组钢柱支撑,它如同一个环形“盒子”放置在一层结构上。
大堂和餐厅分解结构 ©三文建筑

斜向的大阶梯及包裹它的筒则如同一根巨大的方柱斜插于圆环中,起到了不同高程的交通联系。四个建筑体块看似相互倚靠堆叠,实则结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这样的处理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场地复杂的高差、不确定的地质条件(喀斯特地貌),毗邻的老建筑基础的避让和场地内原始树木的保留等问题都给项目实施过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施工单位面临并一一克服这些问题,最终完成了建筑复杂形体的建造及表达。










「餐厅及多功能厅:因势利导,甘当配角」
除了由宿舍改造的客房,新建的大堂和展厅,酒店的中餐厅和多功能厅也由原809厂的既有空间改造而成。秉承区域设计的总原则,即在保留原有老三线工厂建筑外观信息的情况下,改造建筑内部空间,使之具有新功能。中餐厅和多功能厅都尽量利用原有建筑,形成新与旧的对话。


「结语」
809厂是中国西部地区老三线兵工厂的一个缩影。1950-60年代,中国西部兴建了大量的兵工厂,他们多为砖石结构,反映特定时代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建筑的特点。随着199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大部分此类兵工厂都已经停产、废弃,但建筑作为一种历史记录仍然具有文化价值。本案是在保护历史信息基础上,最大限度激活此类工业遗存的一种尝试。
中国以往的工业遗存改造后,功能多以文化产业园、艺术园区为主,这类功能对于西部地区,非城市区域的工业遗存并不适用。本案改造后的新功能为酒店,是近年来中国工厂改造中较特殊的一个,对中国西部工业遗存的再利用具有创新意义。
项目图纸
▼西餐厅首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西餐厅三层和大堂一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西侧客房一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东侧客房一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剖面图 ©三文建筑

项目信息:
建筑及室内设计:三文建筑
景观概念设计:三文建筑
主创建筑师:何崴、陈龙
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
场地面积:30000平米
总建筑面积:12900平米(总体)、8300平米(酒店部分)
建筑及室内设计:三文建筑
景观概念设计:三文建筑
主创建筑师:何崴、陈龙
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
场地面积:30000平米
总建筑面积:12900平米(总体)、8300平米(酒店部分)